一泓清水,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江蘇雖過境水豐富,但本地水資源量較少,年均僅320億立方米,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規模擴大,水資源壓力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我省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率先探索建立豐水地區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和指標體系,逐步形成“高效利用地表水、鼓勵使用再生水、限制開采地下水”的水資源配置新格局。
再生水,指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經過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水質達到一定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再利用的水,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也稱中水。2022年10月,張家港市、無錫市新吳區和宿遷市被水利部等六部委列為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
張家港城西環衛所去年新增了兩臺再生水取水機。環衛人員將灑水車停靠在旁,連接水帶,按下取水按鈕,再生水就會汩汩流入灑水車中,用于沖洗市政道路。這些再生水,來自環衛所附近的污水處理廠。
目前,張家港已建成第二污水處理廠、第三污水處理廠、城南污水處理廠,有3處再生水取水點。經過處理的再生水,清澈透明、無異味,出廠水質達到地表準Ⅳ類,優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再生水可放心用于市政道路沖洗、綠化澆灌等場景。根據《張家港市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方案》,到2025年底,該市再生水利用總量4245萬立方米以上,再生水利用率31%以上,相關機制制度基本完善。